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 科研评价体系如何改进
科研评价话题的热度与室外的温度不相上下,焦点迭出。一个月之内,两个为科研人员“松绑”的文件出台:
7月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深化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》,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,突出品德、能力、业绩导向,克服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倾向,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,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、贡献、影响。
7月底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》,提出要切实精简人才“帽子”,开展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”问题集中清理。
论文、职称、学历和奖项,被奉为评价科研工作者的“硬通货”,更是其科研活动的“指挥棒”,事关科研人员的声誉、收入和前途。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科研人员,尽管他们因所处层次、单位性质以及领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,但总体来说不同程度遇到“四唯”问题。
不止一位科研人员表示:科研本身有自己的规律,不能用计数的方式和计件的方式去衡量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科研质量。
段先生是北方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。他所在的单位根据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考核科研人员绩效。有的同事在发表论文时就算了一笔账:按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排序,投稿时从高往低,甚至不惜错过论文发表的时效性。“在科研水平相对弱一些的地方,上海棋牌用奖金来刺激科研人员多发论文。”他说。
同时,段先生也认同现行评价规则中的合理性:“影响因子和论文的价值不能画等号。不过从统计的角度来看,不得不承认,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的质量是比较好的。”
而相比于这些科研人员,另外一些人又有着截然相反的苦恼。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讲师告诉记者:“我们不是太唯SCI,而是太不唯SCI。标准太低、水分太多。”
一些科研人员对评价标准“感情复杂上海游戏棋牌中心”:一方面,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“四唯”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发展;另一方面,相关评价指标也因在某种程度上行之有效而获得认可。
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科研人员提到,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引入同行评议——它可以解决“唯论文”带来的“简单量化”的弊端。
清华大学教授肖广岭介绍,该校社会科学学院评长聘副教授或教授时,通过基本形式审查的人选,有机会进入到同行评议的流程中,再考评其成果是否符合相对应职称的水准。而对其成果进行评议的同行,则是一定数量的国内外高水平学者。不过据他了解:“现在国内使用这种方法的大学还不多。”
(责任编辑:上海棋牌下载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rkjj.com/jinsinanmu/2021/0109/8250.html